2006-02-21

北京居民“脱康致富”?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 魏城 2006年2月20日 星期一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我离开中国,去加拿大留学。抵校第二天,我在操场上遇到了一位比我早来一年的中国学生。

闲聊中,他问我是否习惯吃西餐,我答曰:“还行,就是价钱太高。 ”

他笑了: “嗨,你别什么价钱都乘以六啊!”

他指的是当时人民币和加元的兑换率。

“等你拿到打工的第一笔支票,就知道这里的饮食不算贵了。”他朝我挤了挤眼。

事实证明,他说的没错。

其实,凡是在西方留学的中国人大概都有同感:不管你的收入来源是奖学金还是课外打工,伙食费其实在你的总花销中所占比例并不高,高的是房租。这与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中国房租低廉、伙食费却占工薪族收入一半以上的状况正好相反。

也就是在那时,我才知道了“恩格尔系数”这个经济学术语的真正含义:原来,衡量穷国和富国的指标之一,就是看居民饮食开销占其收入的比例有多大啊!

1857年,普鲁士统计学家恩格尔阐明了一个定律:随着家庭和个人收入增加,收入中用于食品方面的支出比例将逐渐减小。这一定律被称为恩格尔定律,反映这一定律的系数被称为恩格尔系数。

国际上常常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居民生活水平的状况。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至59%为温饱; 40至50%为小康,30至 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目前一些发达国家的恩格尔系数均在 20%左右。

但我仍有一些迷惑:对欧美国家中那些买不起房子的下层工薪族来说,虽然如今饮食开销的比例已大幅降低,大多数情况下都低于 40%,但房租仍占其收入的一大半,他们也能被视为“生活富足”吗?

晋宁居民,富可敌穗?

最近,北京市统计局、中国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公布了最新的调查数据:北京城市居民去年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大关,人均消费支出 13244.2元人民币,恩格尔系数降至 31.8%,比 2000年降低4.5个百分点。

中国官方通讯社新华社在报道这则消息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北京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已经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温饱型’,上升到目前的‘富裕型 ’。”

“过去生活困难,能吃饱穿暖就不错了。现在手头宽裕了,在吃上花不了多少钱,就是琢磨着来点健康投资,旅游什么的。 ” ──《北京日报》记者还以家住朝阳区的“朱大妈”的这番话,试图说明北京市民的生活水平已接近富裕国家水平。

不料,新华社和《北京日报》的报道发表之后,却引出舆论的一片质疑之声。

中国的许多网站上、甚至官方报章上,都有人发帖、发文议论道:中国老百姓不敢花更多的钱去买食品,是因为身上背着住房、医疗和子女教育这“三座大山”,他们手里有点闲钱,是要攒着以备挖掘“三座大山”的。

《时代商报》的首席评论员万应慧讥讽地说:“‘牙缝里抠食’抠出来的系数是不靠谱的。”

《广州日报》一篇报道则列出了一组更具讽刺意味的官方统计数字:去年广州市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37.31%,但山西的恩格尔系数早在2003年就跌到 33.5%;宁夏城镇的恩格尔系数也在2004年降至36.0%。该报记者如此发问:“这意味着山西、宁夏居民比广州居民更早进入富裕阶段?”

不少人怀疑中国调查计算恩格尔系数的准确性,还有的人索性直接质疑恩格尔系数本身的科学性。不读内容,仅仅扫一下网上这些评论的标题,你便能够窥出字里行间的满腹狐疑:《不要再拿恩格尔系数“忽悠 ”人了》、《恩格尔系数水土不服拿我们开逗》、《恩格尔系数太不着调》 ……

还有人认为,不应再把近150 年前一位普鲁士人提出的计算方法,作为今天社会富裕程度的衡量标准。

在中国门户网站新浪网上,一位署名 “段永朝”的网友这样写道──

“‘吃饱肚皮’应该说仅仅是一个动物的基本要求,而作为人类来说,衡量‘社会富裕和进步’的 ‘新恩格尔系数(如果有的话) ’,应该不仅仅用‘购买食物的支出占总收入的比例’来计算。”

只能估穷,无法量富

上述论者提出的质疑均言之成理,联合国继续使用恩格尔系数亦非全然荒谬。但在我看来,恩格尔系数只是衡量某国、某地生活水平的指标之一,而非唯一指标,而且它只能估穷,不能量富,也就是说,恩格尔系数超过 59%,肯定属于贫穷,但恩格尔系数低于40%,并不一定就能定性为富裕。

举例来说,目 前许多非洲国家的恩格尔系数超过59%,他们肯定不是富裕国家;但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前,许多城镇职工的月收入都在 40元人民币以上,那时他们每月的伙食费大概不会超过15元,恩格尔系数低于40%,但没有人会说,那时的中国就是富裕国家,那时月薪 40元的中国职工就是富人。

其实,当一国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低于 40% 时,还要看“吃饱肚皮”之外剩下的余钱是否仍须满足其它基本需求。只有在社会福利完善、社会保障充足的情况下,低于 40%的恩格尔系数才可被视为“富裕 ”的标志。

客观地说,今天中国的富人,确实渐渐多了起来;白领“小资”的生活,与西方同类也可一比;即使是普通的工薪阶层,在满足基本的吃穿消费之外,手中的余钱,也比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通货膨胀导致食品价格奇高的时期要多,更远远超过改革开放前之窘境,但恰如网上某些论者所说,如今工薪族手中的余钱,是要攒着以备挖掘住房、医疗和子女教育这“三座大山 ”的。

如果新华社和《北京日报》对最新恩格尔系数的解读能够完全成立的话,你就很难理解为什么中国各大城市仍然存在“内需不足”的问题。我觉得,至少就中国普通工薪阶层的生活状况来说,就很难仅以恩格尔系数低于40%为由,而将其定义为已从“ 温饱型”上升为“富裕型 ”。

作者电子邮件地址: weicheng_ft@yahoo.co.uk
FT中文网 - FTChinese.c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